徐州市总工会:让新业态群体幸福之路越走越宽|环球短讯
今年以来,江苏省徐州市积极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从关爱服务、阅读学习、技能培训等各方面深入调研,精确施策,让新业态群体脚下有路,未来可期,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城市归属感越来越浓。
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人员工作生活究竟怎样?近日,记者深入徐州鼓楼区、泉山区、经开区等市区地段,对几家大小规模不等、服务内容各有千秋的“爱心驿站”进行了实地探访。
【资料图】
新业态群体冷暖有人知
6月26日下午,记者到鼓楼区中心商圈,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一间红色门头小屋的门牌上写着:中心商圈鼓楼“新”驿。下面还有几行字:“热了可以纳凉,冷了可以取暖,渴了可以喝水,累了可以歇脚。”
面庞黝黑的胡继跃风尘仆仆地来了。外卖车辆停放区就在驿站旁边,他停好车子,拎着午饭走进驿站,熟练地打开微波炉,“叮——”2分钟,饭热好,接杯水。吃饭间,他还刷着手机接单。
“我原先一直在老家县城送外卖。”说起干外卖的经历,胡继跃侃侃而谈,“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有成熟的商圈和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我就想着,要不要来大城市闯闯,也能多挣点儿钱。”来到徐州,胡继跃加入了外卖小哥的队伍,“从早晨8点多到晚上10点多,我几乎都在接单。”
鼓楼区黄楼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军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骑手们订单高峰期很难抽出时间休息,水没了、饭凉了,也只能将就。他们急需一个能喝上热水、吃上热乎饭的歇脚点。”去年,徐州制定出台了“20条暖‘新’措施”。基层工会充分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青年之家、平台分支站点等阵地资源,新建改建一批暖心驿站、红色加油站,在主城区形成“15分钟便捷服务矩阵”,聚力解决“用餐难、喝水难、休息难”等现实问题,为新就业群体绘制一张“红色暖心服务地图”。刘军说,考虑到户外工作特点和气候变化,驿站还添置了雨具、口罩等物品,并设有读书角,劳动者在歇脚的同时还可以看书读报。
黄楼街道永康社区工作人员王希说,为确保驿站正常运转,她每天都会来驿站转转,有时候还跟外卖小哥聊聊天,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调整服务内容,让暖“新”举措更暖“心”。目前,徐州已建成784家像鼓楼“新”驿这样的新就业群体暖心驿站。
“在中心商圈,有这样一个‘家’属于我们,这种感觉既新奇又温暖!”胡继跃说这话时一脸幸福。
读书看报精神更充盈
每天下午3点,位于泉山区未来直播基地里的泉新驿站总会迎来一群读书的人。外卖员王云虎推门而入,走到书架前,很快便翻到上次读了一半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怀着炽热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触。”说着,他找板凳坐下,捧起书看了起来。
今年20多岁的王雪同样是一名外卖配送员,她也喜欢来驿站看书。“我从小喜欢看书,但干这行总是在赶路。几个月前,听站长说起这个驿站里能读书、追剧,就过来瞅瞅。没想到,这里还真方便。”
“在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关注新就业群体的精神世界,在驿站增设图书角、电视机等文娱设施,适时组织文化活动,丰富新就业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泉山区翟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娄莹说。
在直播基地工作的朱小楠第一次到驿站就被书架上种类繁多的图书深深吸引了,“只要闲下来,我就会来这看看书。不想看书,还可以看电视。”设在汇邻湾党群服务中心的小哥学院和泉山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金山总站,还会根据外卖小哥的行业特点和需求适时推出专题讲座。
泉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张仕宝说:“暖心驿站就是要让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持续提升!”
技能培训让劳动者圆梦
端午节过后,中午前后的室外温度已超过30℃。外卖小哥单争海停好车,用胳膊上的护腕擦擦汗,便径直朝徐州经开区金龙湖街道沃德广场暖“新”驿站走去,他要参加一场专门针对新就业群体的法律知识培训。
“送餐过程中收到恶意投诉怎么办?”“我们为了赶时间,经常会遇到一些小事故,如果受伤了,算不算工伤?工伤保险怎么申请?”
“别急,我一个个解答。”工作人员将宣传资料递到大伙手中,耐心解答问题。
与此同时,在金山桥街道碧西商业街“流动课堂”里,讲师武建强正为小哥们讲授心理咨询课程。“除了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新业态群体经常面对情绪波动及心理压力,需要倾诉疏导,为此,许多驿站都链接了多样化服务,帮助小哥们纾困解难。”徐州经开区“两新”党务工作者王雪茹说。
在驿站,像单争海这样的新就业群体不仅能及时了解新政策,还能掌握新技能。近期,徐州经开区就围绕网络主播开展了一次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对于多数新就业群体而言,他们普遍面临着职业发展的难题——学历普遍不高、职业晋升路径窄、转行发展困难等。为破解这道难题,徐州从技能提升上发力。徐州市委两新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暖‘新’20条措施”专门针对强化新就业群体工作能力作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实施“求学圆梦行动”、提高从业知识储备、开展职业能力竞赛等。在此基础上,各区县纷纷有针对性地开设技能提升培训课程,有的还与高校和培训机构联合,努力提高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
“这几年一直想再考个证,学门新技能,但一没时间,二怕花钱,三不知从何下手。”徐庄镇的苗攀参加完培训后,又向负责培训的工作人员了解了一番,“原来,培训课程门类这么多,真是有种挖到宝的感觉。”下午4点多,苗攀收起笔记继续接单。“出发!还能再干几个小时。”他眼里闪着光,说:“趁着年轻,借着好政策,我想给自己充充电。脚下有路,未来可期,只要肯学,总会圆梦!”(江苏工人报记者 胥明虎 通讯员 郑玉倩 于菁)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