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国内 > 正文

世界报道:掷地有声!济宁唱出乡村振兴“好声音”

2023-05-24 11:35:44 海报新闻

大众网记者 王爽爱 济宁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初夏时节,济宁大地一片葱茏翠绿。泗水县龙湾湖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游客如织的身影,邹城市大束镇整整齐齐的菌包绽出致富的菌伞,嘉祥县金黄的豆种跳跃着封进希望的包裹,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绿油油的小麦浮动起丰收的波浪……

济宁广袤无垠的农田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乡村振兴“掷地有声”。

产业聚能,“小蘑菇”撑起“富民伞”

“一村一品”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济宁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世界蘑菇看中国,中国蘑菇看邹城”。济宁邹城市大束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地处孔孟文化连接轴核心区域,域内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名录,深耕食用菌产业,友硕、友泓、恒信3家大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可日产金针菇400吨以上。蘑菇展览馆、香菇种植示范基地等项目在推进产学研培、就业致富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邹城市蘑菇展览馆

位于大束镇东6公里处,有一处风景如画的村庄——钓鱼台村。近年来,村党支部积极领办合作社,与驻地企业对接合作,趟出了“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强村富民新路子。钓鱼台村借助大束镇全国食用菌小镇的优势,在村中流转了140亩土地,建设了67座香菇大棚,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2.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80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也从2018年的1.3万元,增到了2022年的2.2万元。

邹城市大束镇钓鱼台村

招引一批企业,做强一个产业,惠及当地群众。邹城市大束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聚力村企融合发展。南葛、孔傅庄等村也都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方式,围绕食用菌产业,发挥上联下挂的纽带作用,对接龙头企业、组织农户承包大棚种植香菇,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将企业和菇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效益双赢。“一村一品”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小蘑菇”撑起“富民伞”。

人才赋能,“青山绿水”变身“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合伙人”风雨兼程引吭高歌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济宁坚持广揽人才激发活力,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与村集体“合伙”共同开发乡村产业项目。合伙人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创意合作等方式,创办企业或合作经营组织,盘活农村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带动群众就业。

位于济宁泗水县西南部的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是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在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返乡创业的“乡村振兴合伙人”田彬在故乡找到了自己的“诗与远方”,吸引着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加盟。

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

龙湾湖畔,东仲都村东,石头屋子、红砖瓦房分布有致,这些“传统空间”里,承载的是木工坊、陶艺坊、书房、农特小院、砭石小院、蚕桑小院、民宿、咖啡馆、“土灶台”餐厅等一个个现代化的文旅项目业态,它们共同构成了以等闲谷艺术粮仓和阅湖尚儒研学基地为主的龙湾湖文旅小镇。2022年,东仲都村集体收入达到59.7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拉动周边15个村群众和集体增收2000余万元。2023年“五一”假期,东仲都村接待游客4.7万人次,拉动消费1000余万元。

好桑粮体验馆负责人刘元秀是闲谷艺术粮仓引进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当年她考察到此处有稳定的游客资源,便于2019年入驻于此。起初,刘元秀只做桑叶类挂面等素食产品,在搬进来之后,等闲谷艺术粮仓及各级单位不仅为她开拓产品线,增设桑叶茶、桑叶粉等食品,此外还依靠桑叶上的蚕茧,开发了蚕茧玫瑰、蚕茧玩具等小玩具,使单一农产品多元化,更具附加值。

好桑粮体验馆负责人刘元秀介绍文创产品

像刘元秀这样的合伙人还有很多。泗水县等闲谷艺术粮仓设置了初级合伙人、成长合伙人、高级合伙人、核心合伙人的路径,激励合伙人不断成长,还通过项目招合伙人、合伙人招项目、项目招合伙人、项目衍生项目的灵活方式,实现人才与产业的联动,勃发乡村振兴的新势能。

从“龙湾湖艺术小镇”到“等闲谷艺术粮仓”,到“阅湖尚儒研学游基地”,再到“尼山鹿鸣”“南仲都草莓”“泗水龙湾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22年,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村均集体收入35.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创收6000余万元。目前,示范区累计招募各类合伙人256人,合作项目112个,带动就业5200余人。龙湾湖畔,“乡村振兴合伙人”风雨兼程引吭高歌,“青山绿水”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化身“金山银山”。

科创蓄能,“小种子”孕育“大产业”

科技创新激发致富增收时代强音

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济宁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1.7万亩,全市耕地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2022年粮食生产持续保持总产、面积“双增”的良好态势,总产达到97.94亿斤。

济宁市嘉祥县凤凰山北麓矗立着两栋大楼格外显眼,这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部,大楼东侧是整齐辽阔的农田,田间设有自动气象观测站、插满了整整齐齐的标识牌……这便是圣丰院士工作站的科研育种试验田。

嘉祥县积极组织种子企业参加全国种子双交会

近年来,济宁嘉祥县认真落实国家大豆振兴计划,聚力打造“种业强县”,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创优良繁产业发展环境和空间布局,引领大豆种业高质量发展,把“嘉祥豆种”打造成为引领嘉祥农业增效的“新引擎”、农民增收的“新突破”、农村增绿的“新旋律”。

嘉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济宁市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引进中国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和“大豆院士”盖均镒、“水稻院士”张洪程等5名院士,共同打造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力突破“种子芯片”,建成国家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举办全国大豆种业高峰论坛,加快建设国家级大豆产业研究院,济宁大豆良种覆盖黄淮海65%的区域、长江中下游33%的地区。圣丰种业、诚丰种业入选国家大豆补短板阵型企业。科技创新激发致富增收时代强音,“小种子”孕育出“大产业”。

组织增能,“化零为整”盘活“低效土地”

组织引领惠农助农赢得笑声朗朗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济宁市以组织提升保障力,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积极探索具有济宁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走进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苍翠的小麦一眼望不到边。管口新村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做活土地文章、深耕粮食产业、壮大集体经济,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蝶变”。

管口新村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

在此基础上,该村以党组织核心领导为切入点,发挥衔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上级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积极带动周边9个村,整合资源、连片发展,实现支部联建、土地联种、产业联营、村企联创、服务联抓,党建统领合作社联盟、群众广泛参与共享发展成果。

管口新村农业技术科研及人才公寓

管口新村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以增强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着力点,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走出“向组织力要生产力、要乡村振兴支撑力”的新路径,通过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把群众发动组织起来,走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路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组织引领惠农助农,赢得笑声朗朗。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济宁大力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56亿元,扶持520个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市财政每年列支2400余万元资金扶持项目发展,带动扶持村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济宁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唱出乡村振兴“好声音”,绵延不绝、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